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红色传承 >
韶山冲的那条小路
来源/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7-31 09:08     浏览次数:1
   世上所有的小路都为人们提供着出行的便捷,方便着人们走向远方。有的小路不仅是民众的通途,更是民族的通途,承送着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井冈山的小路、遵义的小路、延安的小路、西柏坡的小路……,就是这样的一条条小路。

   在这些小路中有一条不太被世人所熟悉,也不应该被世人所忘记的路,她同样发挥了承送民族走向复兴的功能,这,便是韶山冲的那条小路,由韶山冲通往毛泽东外婆家棠佳阁的那条“外婆路”。

   不知道一百一十多年前这条路的具体样貌。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立有旅游标识的这段路,只是这条路的一部分。完整的“外婆路”应该是从韶山冲故居出发,经毛氏宗祠、毛震公祠、东茅塘、滴水洞、滑油潭、龙潭坨、唐家坨,到达棠佳阁外婆家,全程30余华里。这条蜿蜒于韶峰山、龙头山、虎歇坪、云盘山、滴水洞之间的小路,因受山势和地质的限制,道路狭窄弯曲,宽处2至3人可并行,窄处仅一人侧身攀爬,路况青苔蔓生、坡多湿滑,沿途松柏苍劲、竹林茂密,伫足观看山岚舒卷、鸟语花香,曾经几时虎兽潜出、山鸡成群。

image.png

   毛泽东八岁以前在外婆家生活居多。那时,他经常要往返于这条路,幼年的他由大人或抱着、或挑着,童年的他由大人或牵着、或领着,无数次地从韶山冲走去棠佳阁,又无数次地从棠佳阁返回韶山冲。这其间无论是毛家的大人,还是文家的大人,为了消除走山路的寂寞,驱除翻山獈的恐惧,总会讲些自己知晓的故事、典故,讲者无意,听者有心,加上长时间在外婆家住养,育者有心,幼者有获,让少年毛泽东有了同时接受毛家和文家两家家风教化的机会。    

   毛家勤耕农作,以农养家,辅以经商,以农贸兴家。形成了勤劳耕耘、融商通农、勤俭兴业的家风特质。这种特质保持了农家的本色,突破了农耕的固守。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老先生青年时期参加湘军,在江浙沿海地区驻守,见识了江浙商贸的兴盛,开启了他潜在的经商智慧,他解甲返乡后,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把原已败落的家业重振起来,成为韶山冲小有名声的富裕家庭。这种既农又商的做法,在当年相对闭塞的韶山冲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方式和致富的方法。

   少年毛泽东在本家接受的正是这种既有传统又有突破的家庭文化熏陶。文家虽然也是勤耕农作,维系家境,不同的是还重视诗书传承,晴耕雨读,义塾育才,以文化人。形成了勤农善文、以农补塾、学以致用的家风特质。

   这种特质保持了农家的本色,秉承了仕家的精髓。毛泽东的外公离世较早,由文氏子孙继承先人的传统,兴办文氏义塾,全靠外婆贺氏操持文家大家庭。现在看来毛泽东外婆确实是一位既有见识还有智慧,既精明能干又持家有方不同寻常的女性。少年毛泽东在外婆家耳濡目染的正是这种既重诗书传承又能学以致用的教育。

image.png

   外婆家耕读同重的家风影响了毛泽东一辈子,一生对“教师”有着特别的情感。青年时期选择就读长沙第一师范,当时是为了日后“当个教书匠”,毕业之后也曾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教师工作,直到他老年时,斯诺问他对“四个伟大”的评价,他说其他都不要,只想保留“teacher”(教师)这一个称呼。这一特别的情结应该是萌发于童年时期对文家族人教书育人印象至深、崇敬至深的珍藏。

   这条路上风景最美、路况最险的是滑油潭路段。这段路位于虎歇坪的西北侧山坳,从滑油潭开始,经过一片树林,穿过一片竹海,走过一段石崖路,到龙潭坨水库结束,全长约千余米,与小路相伴的有两潭之间连贯的水渠。

   道路完全隐没于灌木丛林之中,顺山势或在山脚处迂回、或在山腰间盘绕,因地质或在崖石上穿行、或在田垄上阡陌。两潭清泉碧透见底,山形树木倒影成景。漫步在这段路上,脚下有潺潺流水声,空中有飞鸟鸣叫声,眼前有野生桃树、梨树、山胡椒树,还有杜鹃树花开满枝,红的、粉的、黄的、白的,整个山坳呈现出春天的模样,加上清新的空气,让身临其境者不由地心生欢喜,步行稍有的困意顿时被轻幔的山岚吹散进了山林。

   当地人介绍,除现今没有虎兽出没,这段路基本保留了原生态,和少年毛泽东时代看到的景致一样。

   毛泽东在韶山曾有三次遇见老虎的经历,首次便是在滑油潭地段。第一次遇虎,他并没有慌张,而是想起爷爷毛冀臣说过,老虎只走直路,不走弯路,避开老虎行走的路线往两边走便可以脱险。于是,他便从容地退到树林密集处,平静地观察,相恃约两个小时后,老虎离去了,毛泽东也得以安全回家了。

   若干年以后,毛泽东在井冈山运用的游击战法,正是这种敌强我弱之时,不取正面迎敌,而是左右迂迴,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办法,他是以游击战法著称,在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取得战果最多的兵神。

   这肯定是他天才般的智慧、广博的经典军事理论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综合运用的结果。但会不会是受到了这次遇虎脱险的启发,而促成了游击战法的创立,这只是我站在油滑潭山坳里听完毛泽东遇虎脱险故事而产生的联想。

   然而,毛泽东缘于这条路上对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观察,感悟出至理,并用以指导革命,却是可以枚举无数事例。

   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组织开展农运,成立中共韶山特别支部,被当地官绅成胥生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要将毛泽东及家人捉拿官办,最后关头,毛泽东用金蝉脱壳之计,在组织起来的群众帮助下,突破了成胥生借两山之势阻南北,用两队人马合东西的围剿,事后,毛泽东风趣地说:“这个成八胡子,想要煎我的荷包蛋呀!”这里的“荷包蛋”原指应该是他童年经常吃的菜肴。在竹林中多次行走观察到竹笋皮厚嘴尖腹中空的自然真实。

   日后,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为“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画像时,用的就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来形容。

   句子虽是引自典籍,现象却是他童年时的真实观察。“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毛泽东外婆贺氏每天必做的劳动,扫掃所至灰尘尽除,扫掃不到灰尘犹存,童年的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日后,他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论著中讲到“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正好比地上的灰尘,扫掃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这样形象的语言,不排除来自他童年的记忆。

   龙潭坨口的那座巨石是最让毛泽东产生乡愁的地方。说是巨石,实则五六米高,周长20余米,由于独立凸耸于平缓的山坡,外表幽黑,型似兽首,让人们很容易产生敬畏感。

   说是巨石,还与传说中用其镇压孽龙的故事有关,当地民众将其视为天神——“观音石”,朝拜已久。说是巨石,还因为她的“干儿子”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1894年农历正月初一,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和其家兄带着襁褓中的毛泽东,专程来到龙潭坨拜了巨石为“干娘”,祈佑毛泽东健康成长、命如石坚。这位“石干娘”和棠佳阁、韶山冲一并成了伟人毛泽东乡愁的源发点。

   在“石干娘”前留下有他母亲文素勤的身影,他夫人杨开慧的身影,他儿子岸英、岸青的身影,他许许多多其他亲人的身影,这无数至亲的身影,自然成了让毛泽东思念致远的一种乡愁。

   无论是岳麓山下求学,还是湘江中流击水;无论是秋收起义兴军,还是井冈山创建根据地;无论是遵义会议扭转局势,还是四渡赤水摆脱围剿;无论是延安开启民族胜利曙光,还是西北坡指挥三大战役;无论是丰泽园内布局新中国建设,还是菊香苑里纵论三个世界体系。魂牵梦萦的总有那份源于这条小路的乡愁。

   在延安窑洞与斯诺交谈时满满的童年记忆,回故园与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讲到想在这条小路附近修几间茅舍颐养天年的真情,回家乡见到众亲人时提及还有一位亲人“我的石干娘”没有到现场的幽默,宴请乡贤时主动起身敬酒留下了“主席敬酒岂敢岂敢”“尊老敬贤应该应该”的佳话,暮年之际仍然眷念着想回韶山看看的思绪,不都是这份乡愁的流露吗。

   站在棠佳阁遗址旁,只能从旧照片中的模样想象毛泽东外婆家的院落和房舍时,顿生一缕惆帐,这么有纪念意义的院落怎么就没有保护保存下来?庆幸的是韶山市已开始启动恢复重修棠佳阁的建设。

   环视着棠佳阁的周围,春天里各种花儿竞相开放,嫩芽新枝,一派欣荣景象,望着这满山遍野的花儿,顺口吟出的是毛泽东的《咏指甲花》:“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万草被日出,惟婢傲火天。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这首诗词,是毛泽东当年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他看到寺院内外盛开着色彩斑澜的凤仙花(此花花瓣可用来染指甲所以俗称指甲花),联想起古人各得其趣的咏花诗词:陶公归隐田园,独赏菊花,周翁生性清高,独赞莲花,少年毛泽东感慨自己像凤仙花一样叶小枝弱,但要学习它的坚强意志和不择土壤、敢傲火天的品质。“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正是这条小路见证了少年毛泽东的成长,磨砺了少年毛泽东的意志,启迪了少年毛泽东的智慧,促成了少年毛泽东的性格特质。

   由棠佳阁眺望东南方向,几十里远处便是有名的东山学堂,那里是毛泽东走出韶山冲、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站。望着望着,视野里仿佛出现了一老一少两个男人,一位夹着油布伞,一位挑着书厢行头,迈着坚毅的步伐行走在通往大道的方向……
返回列表页
王老师
18773273506
返回顶部